发布时间:2025-05-16 来源: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
一、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现状
(一)政策导向明确,制度框架坚实
近年来,《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》《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》《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一系列制度、政策密集出台,从顶层设计、优化政策生态上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快速发展。
(二)再担保效能凸显,服务成果斐然
一是发挥增信分险作用。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省级担保、再担保机构通过业务再担保、机构注资、股权投资等方式,有效提升了合作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,扩大了业务规模。
二是降低综合融资成本。通过建立代偿补偿机制,实施奖补机制,强化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,有效降低融资成本,放大财政金融相结合的乘数效应。
二、政府性融资担保可持续发展困境
(一)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
一是面临较高的风险敞口。二是担保业务收益低。
(二)内源性发展能力不足
一是高度依赖政策支持。二是资本实力不强。
(三)业务辐射面有待拓展
一是担保规模仍可放大。二是助贷质效有待提升。
(四)风险防控不容忽视
一是担保代偿存在压力。二是风险出清不充分。
三、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与可持续协同发展建议
(一)突出政策导向
一是强化担保与产业政策协同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,通过设立专项基金、专项计划,推动担保成为常态化施策工具嵌入产业金融政策。优先为高成长性、知识密集型的科创类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,如推出“供应链+担保”“信贷+投资”等业务模式,满足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智慧迭代等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。重点关注产业和消费升级方向,围绕产业集群、产业链提供普惠金融服务,引导小微企业主动对接链主企业实施设备更新、技术革新、节能降碳改造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新动能新活力厚积成势,产业链创新链企稳向好。
二是精准滴灌“三农”经营主体。以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,推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。具体包括:扩大涉农担保投放量,引导信贷资金向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、立体农业、绿色农业等农业产业链建设倾斜,向家庭农场所承担的农业、林业、水利等涉农项目建设倾斜;瞄定差异化供给,根据不同县区特色产业和重要农时节点的信贷资金需求,优化担保流程、降低担保费率,快审快放、应贷尽贷;创新助贷增信模式,加强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名录的采集与监测,通过“农户+征信+信贷”“银行+保险+担保补偿”等跨界融合形式,扶优限劣,实现精准投放。
(二)整合担保资源
一是分层分类壮大组织体系。集中力量打造省级头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,推动其通过股权投资、风险补偿、短期流动性注资等措施扩大合作伙伴,在普惠金融政策对接、体系建设服务、银担合作提升等方面,当好奋楫争先的中流砥柱。“减量提质”整合县域担保资源,解决“小散弱”问题。如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股权投资为引导,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增资,增强省市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;分步整合现有担保机构,推动集团化、规模化发展,增强经营稳健性;实施地方担保机构托管专项担保基金、代偿补偿财政资金等,增强机构融资信用。强化名单制管理、做好分类评级工作,促进优胜劣汰、提高社会认识度、提升监管效率。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,总结推广典型经验,如整村授信、集体准入等,解决好基层担保机构授信难、银担分险难的问题。
二是扩充融资担保实力。落实好“四补”机制,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完善担保补助资金预拨机制、动态调整担保费补贴比例、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等。拓宽外源资本补充渠道,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、债权投资等方式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增资;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资、捐资;鼓励在业务结构和产品创新上走出新路,如发展投保联动、商业保理、融资租赁等新业态、新模式,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。强化绩效管理,突出政策的目标性和直达性,弱化盈利考核、强化正向激励,合理设置政策性业务占比、放大倍数、代偿率、风险控制等绩效指标,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机构获得财政奖补的依据。
(三)稳步扩面增量
一是不断提升普惠性、可及性。聚力担保“扩面”。深入县域发展多层次、网格化营销,线上线下同步发力,覆盖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长尾客户。如江西赣州探索“整村担保”融资分险,设计引入信用评选、分段分险、风控质量激励等措施,实现了农户无抵押贷款,促进了农民受惠、农业繁荣。突出服务“增量”。面向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等轻资产主体,开发专属小额担保产品;面向投资风险大、资金需求量大的科创企业,推出多品类质押担保;面向大额融资需求,开展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、优势互补”的联合担保等,以开放包容的精神,打造有精度、有温度的融资担保服务。
二是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。当前,随着浙江丽水开创“不动产+生态价值”融资模式、福建宁德创设“海上信用渔区”工作机制、山东临沂搭建“乡振通”平台、江西吉安建设“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”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,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已成为提升担保效能、提高普惠能级的重要之举。未来,应当进一步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与绿色金融、科创金融、数字金融融合发展,放大政策叠加效应。同时,支持基层地区在总结提炼“试点经验”的基础上,逐步向“示范标准”迈进,产生更大的杠杆效应。
(四)强化数字赋能
一是优化风控机制。聚焦资源数据化,推动地方融资担保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数据化平台以及各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对接,统筹数据归集、共享,提升机构与平台的数据黏合度。聚焦治理数字化,加强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应用,实施智能客服、智慧决策、客户画像等,推动担保业务转型、效率提升。聚焦管理智能化,开展担保业务流程再造,打造标准化、策略集、模型组智能风控体系,完善风险出清、呆账处置核销程序,遏制增量风险,压降存量风险,确保资本稳健运营。
二是加强行业监管。健全分级管理框架,明确国家、省、县(市)各级担保机构的职责重心,在供给更加严谨规范的担保政策、更具针对性的业务策略、更加便捷高效的增信服务等方面各司其职、协同合作,织就多层级、多维度的风险管理网络。完善风险测试框架,通过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应用,提高风险识别的精确性和响应速度,增强全行业对风险的抵御能力。夯实监管制度框架,加强市场准入、业务运营、风险管理、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政策衔接与合规指引,提高市场透明度,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更好发挥政策功能和可持续发展。
文章来源:《发展研究》2025年第2期《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与可持续协同发展研究》
免责声明: 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,仅供学习、分享之用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